基层工作莫沉迷于“纸上留痕”

2022-07-20 22:08:10 陕西农村报(陕西农村网)   

分享到:  0

经常去基层的人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进村入户,就填表格拍照片;一开会学习,就写记录写总结;一迎接检查,就做材料做报表……在基层工作中,无论大事小事都要有登记、有台账、有总结,凡事“纸上留痕”已经是一种常态。有的地方甚至把“留痕”作为考核的“重头戏”,让不少干部不得不把大量精力用在各种各样的工作报表、工作日志上,不仅消耗时间,也助长了形式主义等不良之风蔓延。

工作干没干,“痕迹”来说话。近年来,随着社会治理日趋精细化,“留痕”管理因详细、缜密的文字记录,并辅之以图片、视频、电子档案等有效资料,可以真实客观地反映过往工作等诸多优势,被广泛用于各行业、各领域。作为倒逼责任落实和有效监管的一种手段,工作留痕的出发点是好的。尤其对基层工作而言,适度留痕增强了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公开性和可溯性,让千头万绪的细碎工作有据可查。但凡事过犹不及,事事都要留“证据”,打卡、拍照、记录、报表、台账一样都不落下,甚至为“留痕”而“留痕”,不仅让基层干部“压力山大”,也会引发群众的质疑和反感。
  一次基层采访见闻让笔者印象深刻。某地村干部带着上级检查团走访群众,一大群人像流水一样涌进群众家中,两位老人被围在中间,各单位的“拍摄手”举着相机、手机变换角度不停“咔嚓”。几句话过后,老人已明显不耐烦:“这问题不是都问过了吗?”“赶紧合影吧,还要下地干活哩。”……各方尴尬无比。这也恰恰说明,人潮散去,不应只留一地鸡毛,对形式主义“留痕”的深刻反思也必须提上日程。
  这个现象很有普遍性。工作留痕的本意是干事有依据、考核有查证、方便回头看,是件利好的事。之所以让人产生不适,原因无外乎两点。一是缺乏担当意识。有的地方为避免日后问责,便不切实际地要求处处留痕、时时留痕,干部们只要动起来,就得拿起“笔杆子”、扛起“摄像头”;二是政绩观错位。有的地方把“留痕”等同于“留绩”,以记录评优劣、以“痕迹”论成绩,甚至为了应对检查而美化材料、“伪造痕迹”。
  无论哪种原因,过度注重“留痕”而忽视工作本身的成效,都会给人“做得好不如写得好”的错觉。尤其在“痕迹”见证成绩的“指挥捧”下,基层干部只能选择在“留痕”上做文章,在“纸面”上下功夫,一线干事时间越来越少、工作越干越虚,导致“留痕”管理完全背离初衷,最终异化成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的形式主义。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什么是干实事,什么是作秀,他们一眼就能看出来。推动“留痕”管理见实效、出真绩,让群众从中看到新变化、体验幸福感,就必须从上到下建立完善的“留痕”工作机制,把考核的重点放在实事上、实效上,坚决杜绝“纸上谈兵”,让广大基层干部从不必要的“纸堆”中脱离出来,轻装上阵、干事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