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9 18:05:18 新华社
新华社记者陈晨、张思洁、孙正好
“父母辛辛苦苦供你读书,你却回来养猪,那还上大学干啥?”
时至今日,陕西宝鸡市凤翔区槐北村党支部书记张凌云还会想起自己创业之初乡亲们的质疑,以及家人的不理解。
当时,母亲被气哭,父亲一个月不和自己说话。张凌云也觉得自卑,“连去养猪场都只敢走小路,生怕碰到熟人”。
养猪是槐北村的支柱产业。早在2006年,这里就被评为陕西省“一村一品”生猪养殖示范村。
2008年夏天,村里的养殖户从外地拉回来的仔猪遭遇猪瘟,村民损失惨重。张凌云家亏了十多万元,姐弟三人的学费都成了问题。
看着父亲佝偻的身影,张凌云心疼了。2011年大学毕业时,她为自己定下“4年之约”:先回家养猪减轻家庭负担,等供完弟弟妹妹读书,4年后去西安找一份体面工作。
她决定饲养母猪,为村民提供仔猪。找场地、建猪圈、搭保育床……顶着猪圈里的恶臭,张凌云开始了艰辛的创业。
她努力做好防疫,给乡亲们提供安全可靠的仔猪。渐渐地,许多村民主动找上门,向村里这位“学历最高”的养殖户求助。“这种被需要的感觉,挺好。”张凌云说。
张凌云在养猪场观察小猪长势。(受访者供图)
做事利落、风风火火,这位返乡大学生为槐北村注入了活力。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村民加入养猪行列。然而,问题随之而来,猪粪乱放招来成群蚊蝇,槐北村成了人人摇头的“臭村”。
“宁可生意亏本,不能让生态欠账。”张凌云跑去宁夏学习经验,靠着贷款和政策补贴,在村里建起了有机肥加工厂和沼气池,将猪粪变废为宝。她没日没夜奔忙,怀孕后还挺着大肚子不停忙活。
“这女子,倔!认准的事一定要干成,十头牛都拉不回来。”村民杨宝林说。
依托村里的合作社,张凌云开始探索供种、防疫、治污、技术指导“四统一”的养殖帮扶模式,先后带动400余户群众致富,户均增收8000多元。“菜、饲、畜、沼、肥”五位一体的循环农业在当地蓬勃兴起,标准化养殖场取代了臭气熏天的猪圈,有机肥加工厂年产肥料4万吨,全村建起蔬菜大棚400多座……去年,槐北村农民人均收入达1.86万元。
张凌云在大棚内查看蔬菜长势。 新华社记者孙正好 摄
“凌云总说,一人富了不算富,全村都富才算富。”村民张成会说:“我在村里的蔬菜大棚干活儿,老伴在有机肥加工厂工作,我俩每月工资6000多块呢。凌云带着大家,日子越过越红火。”
真心付出赢得信任。2021年,张凌云当选为槐北村党支部书记。为了打响生猪养殖品牌,她策划设计出卡通吉祥物“猪小北”,并绘于一座座民居的外墙上。村里的设施大棚瓜果飘香,四季均可尝鲜,自去年9月以来,槐北村接待游客超过2万人次。
带动葡萄酒庄等6家新型经营主体步入正轨,组建田间学校培训百余位职业农民,设立人大代表工作室解决村民的急难愁盼……张凌云上任一年多,槐北村的新鲜事一桩接着一桩。
张凌云在葡萄园中观察葡萄长势。 新华社记者张思洁 摄
曾经的“4年之约”早已过去,张凌云与家乡土地的联结愈加紧密。
在槐北村村委会的公告栏里,2022年“我为群众办实事”的一条条承诺正变为现实:村里的猪肉直营店即将开张,村集体新建的万头养殖场投产在即,乡村旅游渐成规模……
“好日子,要靠全村人一起奋斗!”张凌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