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于山谷绿野巡山护林 用心呵护绿色家园

2024-10-10 15:56:23 渭南市林业局   

分享到:  0

穿梭于山谷绿野巡山护林 用心呵护绿色家园

渭南深化林长制改革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穿梭于山谷绿野,跋涉于峪道密林,自2021年9月,渭南市全面推行林长制以来,市、县、镇、村四级林长10165人,聚焦林草保护、林地增产和林农增收,巡山护林,履职尽责,以实际行动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的网格化管理格局,掀起全民共建绿色家园的文明风尚,实现全市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互利共赢。2023年,渭南市林业总产值达到241亿元,年增长7%以上。

秋日的秦东大地,郁郁葱葱的秦岭、桥山美不胜收。极目远眺,奔腾不息的黄河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群山巍峨,草木葳蕤,日趋扩展的绿色已经成为秦东大地的主色调。目前,渭南市林地面积458.58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40.85%,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375.8万立方米。这既是大自然给予渭南的精彩馈赠,也蕴含着全市扎实推进林长制,守护好“每一寸绿”的不懈努力。

林长制作为渭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的重大制度创新,一直以来,渭南市委、市政府以构建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为主线,以压实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为核心,以健全完善林长制体系为重点,以督查考核激励为抓手,扎实开展“基层林长责任年”和“林长制绩效提升年”活动,稳步建立上下衔接、职责明确的组织体系和责任体系。目前,渭南林长制正由“全面建立”向“全面见效”转变。

在“守绿”“护绿”上下真功

今年3月,渭南市发布1号总林长令——《关于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和资源保护工作的令》,要求各级林长要严格履行森林草原防火第一责任人和属地领导责任,督导行业部门履职尽责,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隐患,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山河为卷,改革为笔,全市各级林长一以贯之画出更新更美的图画。一直以来,市级总林长多次强调,要饱含敬畏之心,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契机,以林长制促进“林长治”,管好、守好、护好绿色生态“家底”。

全面推行林长制,渭南做足了功课,在组织体系、责任区域、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

队伍配实,做到“树有人护”——按照“党政同责,分级负责”的原则,科学构建起市县镇村四级林长组织体系。全市共设立林长10165人,其中市级林长5人,县级林长71人,镇级林长983人,村级林长9106人,护林员4732人,实现了全市森林草原等生态资源网格化管理全覆盖。今年以来,全市共召开市县总林长会议16次、发布市县总林长令16条、开展市县级林长巡林176次、协调解决问题46个。全市各级林长加强火灾防控,排查整改火灾隐患53处,重点林区森林火情监测率达95%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以内;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封锁、应急防治,层层签订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目标责任书,未发生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入侵。扎实开展打击毁林毁草专项行动,查处涉林案件34起,行政处罚30起,刑事移交4起。

责任压实,做到“山有人管”——以“基层林长责任年”“林长制绩效提升年”活动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党政同责、逐级明责、分区负责的责任机制。市总林长带头巡林,深入责任区督导检查,高位推动林长制各项工作走深走实。各级林长通过巡林督导、发布总林长令、召开林长会议,安排部署年度工作、协调解决堵点难点问题,履职尽责,兴林治林。

机制严实,做到“责有人担”——自推行林长制工作以来,全市及时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健全《关于建立“林长+警长”工作机制的意见》《关于建立“林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工作机制的意见》制度,进一步深化林业与公安、检察监督、司法审判的衔接配合,不断提升打击破坏森林草原等生态资源违法犯罪效能。同时,发布《渭南市林长制考核方案(试行)》,建立了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突出重点、注重实绩的考核体系,给各级林长套上“紧箍咒”。林长制考评结果纳入领导干部业务考核依据,强化督查巡查,严格奖惩,推动各级林长办切实当好“参谋部”“联络部”“执行部”。

此外,市级财政安排林长制专项经费10万元,保障林长办工作经费和护林员聘用补助,让“护林卫士”既有压力也有动力。同时制定《渭南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仓颉手植柏一树一策保护方案》,落实日常巡查,开展补充调查,全市拟新增古树名木300余株。

在“阔绿”“增绿”上出真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于各级林长来说,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落实林长制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

渭北旱塬干旱少雨、生态脆弱,因此被称为“旱腰带”。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石灰石,开山炸石的现象屡禁不止。呼唤蓝天白云,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当地百姓的迫切愿望。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位于“旱腰带”上的蒲城县,各级林长坚决扛牢“管绿”生态责任,聚焦北部山区生态修复,先后实施“四旁”补植补造、困难立地造林、国家储备林建设、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完成营造林15万亩。推进“四陵四山”实现绿化全覆盖,建成占地8000亩的城北防护林。

昔日的荒坡荒山披“绿装”,不但提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质量,还因地制宜打造林业产业新业态,极大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充分调动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以前,我们村家家户户挖山采石,也挣不了多少钱。现在我们村有了个美丽的后花园,环境越来越美,山上的野兔野鸡都多了,来山上锻炼休闲的人越来越多了。”蒲城县罕井镇山东村村委会主任张孝民告诉记者,靠着好环境,村里发展起了甜瓜、西红柿、香菇等水果蔬菜大棚绿色生态农业,效益也越来越好,现在好多群众计划着要继续扩大种植规模。

在此基础上,蒲城县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林地林木资源“不动产”撬动“绿色提款机”。依托城北防护林、洛河国家湿地公园,探索“森林+教育+旅游+康养”等营林模式,连年举办梨花、槐花文化旅游节,推进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真正让绿水青山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价值。

像蒲城一样把“问题清单”变成“惠民清单”,全市聚焦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实事,落实林长制出真招、求实效。

渭南依托渭北地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等林业重点工程,以黄渭洛三河沿岸、秦岭北麓、桥山沟壑区为重点,完成营造林47.26万亩;围绕创森12大工程,对照目标任务要求,补齐工作短板,完成新造林24.47万亩,实施森林质量提升22.79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40.85%;编制《渭南市科学绿化指导手册》,明确不同地域造林模式、适生树种等,已成为全市林业工作人员人手一本的科学绿化“活字典”……这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暖心实事,让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用绿”“活绿”上见真章

如何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是林长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大荔县,山水林田湖草沙俱全的自然资源要素是发展的基因,更是以冬枣为代表的林产结合最具竞争力的宝贵财富。近年来,大荔县建立“双总林长+林长办”组织架构,审议制定全市首个县级林长制工作实施方案,选优配强县镇村三级林长716名,推行APP智慧管理,构建起全覆盖、无盲区的林长责任体系。

各级林长共同发力,履职尽责,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带头开展义务植树,统筹实施“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基地等林草项目,有力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全面推动“沙”实现由进到退、“山”实现由黄到绿、“水”实现由浊到清、“人”实现由贫到富的巨大转变。

如今,大荔县沙苑地区沙尘天气减少80%,全县空气优良天数改善幅度位居关中地区前列。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5平方米,新堡等14个村获得国家森林乡村称号。首位产业大荔冬枣产值突破70亿元,带动黄花菜、高石脆瓜、红萝卜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70%群众就近就地增收致富。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当前,通过落实林长制,渭南市全面推动林业发展从数量扩展向质量提升、效益增长转变。以生态美、百姓富为出发点,全市持续加强林业技术服务,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换通道,加大特色干杂果经济林发展力度,持续提升干杂果品质和品牌效应,审定冬枣、核桃、柿子等新品种5个,完成花椒、柿子、红枣干杂果经济林栽培和提质改造6.74万亩。

以林长制为笔,泼墨山河,渭南绿色家底愈发厚实 。截至目前,全市干杂果经济林面积达336万亩,林下经济发展到28.6万亩,苗木花卉达到13.3万亩;大力实施林业“521”科技示范工程,加强林业技术培训和示范点建设,实施林业科技示范推广面积6.7万亩;新建设生态科普宣教场所11处,富平县中华郡文化旅游景区、合阳县洽川风景名胜区荣获“陕西省自然教育基地”称号。

生态底色厚植,绿色画卷焕新。随着林长制的持续深化,全市林长千方百计增绿量、提质量、严管护,全力以赴推动绿水青山高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高价值,持续掀起绿色发展新高潮,努力实现美丽渭南美美与共……(作者:史王萍 杨晓娟 审核:薛敬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