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数字化档案兰台 > 兰台会客厅

逐梦兰台 匠心致远——全国档案工匠型人才、重钢集团档案馆温勇耀

发布日期:2024-10-27 17:22:53 来源:陕西人网
核心提示: 陕西人网由天南地北陕西人联盟、红色引擎党建品牌研究院、新时代医院高质量发展联盟、兰台致远档案管理研究院、西安兰台致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发起,欢迎全球陕西人结盟发展。陕西人网[天南地北陕西人]网址:www.renminnet.cn“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考工记》的这段话是中国古代造物思想的重要原则,也是激励我坚守本心、努力干好档案工作的座右铭。在我看来,档案是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考工记》的这段话是中国古代造物思想的重要原则,也是激励我坚守本心、努力干好档案工作的座右铭。在我看来,档案是关于时空信息的恒久记录,是时光的显影剂、社会的透视镜和时代的留声机。身处快速发展的伟大时代,能够选择并从事自己热爱的档案事业,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是我人生道路上的最大幸事。

陶冶志趣,以事业之心激发职业兴趣


个人的成长进步,离不开集体的培养和指导。2001年7月,我从云南大学档案学专业毕业,成为重钢集团档案馆的一名工作人员。重钢集团档案馆成立于1986年,1999年获“全国档案工作优秀集体”,负责人黄二卫同志是一位开明进取的专家型领导,2003年荣获“全国优秀档案工作者”称号。在这里,我们几个来自异乡的大学生受到领导和同事们无微不至的重点关照,顺利完成角色转换,逐渐在工作中积累了经验,成长为业务骨干。

工作要有所成就,就需要树立对事业的志趣和对职业的兴趣。职业生涯之初,我也曾有过一段思想上的困惑期,找不到工作的目标和价值。许多工作是单调而枯燥的,为了不让自己在简单重复的工作中僵化,我定期到图书馆看书、听讲座,并努力补强在计算机等方面的能力短板。同时,单位领导为解决大家岗位与兴趣不匹配的问题,创新性推出“主辅岗用工”机制,鼓励大家在主岗位之外结合兴趣选择一到两个辅助岗位。于是,我报名参加了档案馆宣传编研中心、计算机管理中心等辅助岗位,担任了一些工作项目的负责人,逐渐在志书年鉴编纂、档案征集编研、档案展览策划、企业历史文化研究等方面培养了兴趣,开始沿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自动自发地深入学习。


主动任事,以精品之心塑造服务品牌


古人说,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在工作中我意识到,档案管理不是等事做,而是要找事做。应以需求为导向精心规划,努力提升服务品位,创造服务特色,塑造服务品牌。

2003年6月,国内首个家庭档案俱乐部在重钢集团档案馆挂牌,我通过参加竞标演讲,担任了重钢家庭档案俱乐部的主持人,根据需要自己动手设计徽标、章程和活动内容,在同事们支撑配合下组织开展了“好宝宝成长史”“我爱我家”“青年职工家庭档案模拟赛”等活动,2007年帮助古稀老人建成重庆市第一个“家庭档案屋”,举办家庭档案专题讲座和展览,推动家庭档案进社区进学校,增强了人们的档案意识。

进学校作家庭档案宣讲

2006年底,重钢集团启动环保搬迁工程,钢铁生产主业从重庆主城区搬迁至郊区。有感于百年老企的厚重文化和历史变迁,经本人参与建议,2007年重钢集团在档案馆建成企业历史上首个厂情厂史馆,2009年挂牌成立重钢历史文化研究中心,2010年成立了工业遗产管理领导小组,2012年启动百年重钢口述历史影像采集工作。这些工作我或作为项目主持,或作为核心成员深度参与,对百年重钢历史文化有了系统了解,对档案“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当时,不少干部和职工对企业历史认识混乱。在馆领导的指导和工作团队支撑下,我通过对馆藏档案连续10多年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从人物传承、技术传承、设备传承、产品传承、印章传承、文化传承等8个方面,利用120多条相关史料构架起百年重钢的档案证据链,主持编纂出版《中国钢铁工业的缩影:百年重钢史话》《百年重钢·记忆》《重钢年鉴》《钢铁记忆·新闻卷》等文化书籍。带领工作团队对66名高龄职工进行了抢救性影像采访,对普查发现的295套2052册汉阳铁厂藏书楼存世古籍进行了抢救性清理,纳入特藏档案管理并积极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对老厂区18处遗迹(址)位置进行了考证确认,对700多条建(构)筑物、机器设备、生产工具信息进行筛选分析,按生产操作、生产管理、设施设备、厂房构筑物、生活福利、企业文化等专题整理,建立工业遗产普查档案,确定保留工业遗产3类184项,为重庆工业博物馆收储工业遗产及陈列布展提供支撑,协助完成钢铁厂迁建委员会厂房旧址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首批工业遗产等工作,为公司内外两万多人次提供了厂史解说服务。

2016年在成都对经济学家林凌作口述档案采访

向观众讲述档案背后的故事

档案编研费时费脑费力,只有经历过程的苦,才能收获结果的甜。《百年重钢史话》是我主笔编撰的第一本书,从选题到成书经历了近3年的准备。为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我结合馆藏档案史料,精选了78个主题事件,辅之以“轶事传说”“亲历亲闻”“旧档重温”“工业遗产”等200多个小素材和300多幅插图,对百年重钢历史故事与文化趣事进行了系统编排。因白天要从事档案征集、口述史走访、工业遗产普查等具体工作,而回到家中孩子太小干扰太多,很多时候不得不等家人夜深入睡后才能静心动笔,熬夜便成了常事。2010年,《百年重钢史话》作为“冶金历史文化丛书”中的一部,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后,得到“对重钢以及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历史都有了全新的认识”的评价。《钢铁记忆·新闻卷》是“纪念重钢建厂130周年文化丛书”的组成部分,从媒体视角看企业发展变迁。编辑时最大的挑战是早期史料的收集和繁体文字的辨识整理。我与编辑团队对清末以来近百种报刊文献进行了查找,扫描8500余页,复印753篇1350页,从中发现整理了张之洞、孙中山视察汉阳铁厂等珍贵文献记录,弥补了档案之缺。


活化资源,以开放之心弘扬档案价值


资源建设是档案工作的立身之本,开发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永恒主题。如何用无限的创意激活有限的资源,让“沉睡”在库房的档案资源“活”起来,让档案信息“动”起来,让档案文化“热”起来,是我在工作中经常会思考的问题。

我认为,今天的档案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开放、融合和交流。重钢档案馆坚持开放共享,明确了“在新的方面探索,精的方面求精”的馆训,与高校、研究机构和档案同行广泛开展交流合作,建立“大档案、大资源、大文化”协同机制。在服务企业发展的同时,主动向社会公众开放,依托档案资源打造记录企业历史文化和精神根脉、承载红色基因和优良传统、展现爱国情怀和奋斗力量的公共文化空间。档案馆2019年被命名为重庆市大渡口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1年成为中国宝武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4年3月被重庆市委、市政府公布为重庆市第八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做好固定陈列的同时,我带领工作团队加强线上资源展示,与公司新闻中心合作拍摄《轧制新中国第一根钢轨》《解放初期公开党支部》《十八勇士护厂》《钢迁会浴血西迁,员工冒死突破水雷封锁线》《101厂产品样本》《“现代鲁班”黄荣昌》等短视频故事,云展厅视频入选中央企业100个红色资源网络展览。发挥临时专题展览移动方便的优势,多次深入闹市,进学校、进社区进行展示交流。由我策划实施的“抗建钢魂——钢铁厂迁建委员会档案史料展”2013年在重庆三峡博物馆展出,次年作为重庆抗战大后方历史档案系列展之一在台湾巡展,引起了海峡两岸媒体的关注。

2014年在台湾参与举办档案史料巡展

档案价值的发挥离不开持续深入的基础研究,离不开与其他文化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我把研究展示企业历史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追求,努力做企业优秀传统文化的整理者、研究者和传播者。通过主动挖掘研究馆藏档案背后的文化信息,积极参加汉冶萍国际学术研讨、档案学术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在各类报刊发表研究类文章30多篇。

“档案工匠型人才”于我,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更是一种深深的期许。我深知,是好的时代、平台和无数人的帮助才让我收获了这样的殊荣,只有心怀感恩、常持匠心,才能不断跟上时代的脚步。为达胸中志,不懈春与秋。惟有热爱,方能抵住岁月漫长;惟有匠心,才能传承事业久远。

2023年在中国宝武档案工作年会做工作成果交流

温勇耀

温勇耀,研究馆员,工商管理硕士,2001年毕业于云南大学档案学专业,同年入职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档案馆,先后从事档案整编、档案征集编研、企业历史文化研究等工作,参与了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厂史馆建设、家庭档案俱乐部建设、工业遗产管理、口述影像档案采集、企业史志编修等项目,获国家级二等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1项,国家档案局档案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3项,2022年入选国家档案局“全国档案工匠型人才”,现为重钢集团档案馆馆长。



更多资讯,请关注:陕西人网 http://www.renminnet.cn/
[关闭窗口] [返 回]
(分享)告诉好友: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人员公示 | 法律声明 | 发展合作 | 联系我们

服务邮箱:renminnet@163.com  电话:13310989168 / 18049013748

备案号:陕ICP备2021011798号 | 法律顾问:陕西律师事务所  |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凤和路2号西安方园工贸10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