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题:资产资源闲置、环境整治难度大、集体负担重
峡山区现有275个行政村,大部分人口集中在农村,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在城市居住的年轻人日益增多,农村空心化问题愈发凸显,一方面导致大量宅基地、沟渠道路长期闲置,造成了资源浪费,无法将闲置资源转变为集体增收的“活资本”,一方面增加了人居环境整治的难度,对这些闲置的房屋,多是村集体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不定期对房前屋后进行清理,加之部分村集体收入不厚实,无形中增加了集体支出,增加了集体负担。这也导致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难以开展,给农村的各项工作带来了挑战。
如何盘活“沉睡资源”,利用村内房前屋后、沟渠道路闲置资源做文章,促进资产增值保值,让“沉睡资产”变“增收活水”,探索一条发展“庭院经济”实现富民强村、建设美丽乡村的路子,成为摆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的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破局:党建引领,协同联动,培育发展特色产业
发展庭院经济,提高闲置资产资源利用率,破解村级发展难题,首要是发挥街社区村三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全域推进工作机制,切实把组织保障转化为发展动能。
按照“以村为主、村社共建、部门联动、企业助力”原则,成立庭院经济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由街道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构建街道党工委统一领导、社区党总支牵头抓总、相关职能部门协同推进、村级党组织具体实施的工作格局,村级党组织与农业企业签订蔬菜收购协议,订单式收购“庭院”蔬菜,为庭院经济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保证。
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实现共同富裕、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举措,做大、做优、做强特色产业。一方面坚持规划先行,制定《2023年发展庭院经济工作实施方案》,各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庭院经济布局,针对性选取蔬菜、水果、蜜薯等特色产业项目,不断提高庭院经济总体效益。一方面坚持精准培育,借助峡山区“一村一品”建设契机,指导各村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特色产业,将各村产业嵌入全区产业链发展大局。王家庄街道着重发展秋月梨、樱桃、蒜黄、葡萄等特色产业,太保庄街道着重发展韭菜、苹果、蜜桃,岞山街道着重发展草莓西红柿、火龙果、猕猴桃,郑公街道着重发展土豆、板栗、樱桃等特色农业,依托线下线上销售方式,实现产销对接,促进庭院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目前,依托4个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通过整合各村优势资源,培育20余个有较高市场知名度的品牌,为打造“峡山匠农”特色品牌矩阵提供了支撑。
在此基础上,建立领导挂点包靠制度,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挂帅指导,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分析存在问题,研究解决措施。同时,创新“一帮N”帮扶模式,包村干部包点包村包户,指导发展庭院经济,通过树立典型、以户带户等方式带动庭院经济发展,目前发展庭院经济4000余户。为提升工作质效,街道农服中心邀请农业专家举办各类农用技术培训班,为庭院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保证,累计培训农民15000余人次,举办庭院经济现场会400余次。
共赢:村民富起来、集体强起来、乡村兴起来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从具体实践看,有的村缺少机动地,村集体增收没有可靠来源,但每个村都有一定数量的荒废宅基地和沟渠道路,完全可以将这些废弃宅基地和沟渠道路用于发展庭院经济,既可以销售庭院蔬菜增加集体收入,又可以美化村内环境,减少环境清理开支,在开源和节流上实现双赢。今年以来,依托庭院经济,带动村集体增收120余万元。
以郑公街道徐家庄村为例,党支部与潍坊鑫诺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签订收购协议,将麦冬产业与庭院经济相结合,在道路两侧、庭院内种植麦冬草10余亩,可为村集体增收近5万元。
通过发展庭院经济,也让岞山街道岞山村尝到了甜头。岞山村党总支书记王则辉用几组数字进行了对比,岞山村由3个村合并而来,村庄面积大,以前每年用于环境整治的机械费、人工费等费用就多达10余万元,2022年开展庭院经济以来,村委利用空闲土地种植苦菜、荠菜等各类野菜10亩,着力打造“庭院蔬菜”和“野菜村”两个品牌,同时村委每年出资3万元采购蔬菜品种赠与群众种植,并明确庭院经济奖补范围、标准,不仅推动了特色产业发展,也极大调动了村民参与庭院经济的主动性,村民纷纷将房前屋后场所种植各类蔬菜,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约卫生清理费20余万元,从根本上降低了环境治理成本。
在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同时,庭院经济也为村民特别是老年群体增收拓宽了渠道、创造了条件。村内高龄老人劳动能力有限,但他们有种植技术,也有能力在家门口打理面积较小的菜园。比如,太保庄街道永旺屯村村民聂作瑜在抖音介绍自己的农家菜园,并为粉丝提供菜种、肥料等技术咨询服务,收益非常可观。郑公街道住王庄村村民王光电,在小菜园种了这四棵葡萄,老人说:“很省心,也不大用管,一年能卖个千把块钱,平常家里油盐酱醋的花销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