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村名镇 > 

柏社村--陕西省三原县新兴镇下辖村,中国传统村落

发布日期:2024-11-05 11:19:04 来源:陕西人网
核心提示: 柏社村--陕西省三原县新兴镇下辖村,中国传统村落。柏社村,因历史上广植柏树而得名,为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新兴镇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村域面积3.5平方千米。

柏社村,因历史上广植柏树而得名,为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新兴镇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村域面积3.5平方千米。

柏社村始建于晋代,古时地理位置重要,是关中通往陕甘宁的重要通道,秦汉以后为兵家必争之地。柏社村是国家下沉式地坑窑集中保护区,有“中国生土建筑博物馆”之美誉。柏社村保留有较为完整的窑洞、民居住宅。主要景点有关中民居、下沉式地坑窑、清代潘同氏烈女碑。

2013年8月26日,柏社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2019年12月31日,柏社村入选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

村落历史

晋代,柏社村民居多位于“老堡子沟”,前秦时期柏社村渐迁至“胡同古道”。

北魏真君七年(446年),柏社村属三原县。北魏孝昌四年(528年)将三原县置建忠郡,治所在故永安城。柏社村与永安城仅一沟之隔。

南北朝时,北魏在柏社村建城堡(现柏社村东北城沟城址)。

隋代,在古堡西南800米处建新城,今称南堡西城。

唐代,经贞观之治,南堡又添东城。

宋代,柏社村成为塬区商贸集镇。

明代,柏社村建立城门城垣完整的北堡,现北堡留有当年商业街一条,民居巷三条,明清古建民宅四院。

村落特色

柏社村有“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南有兵马俑、北有地坑窑”的说法。


柏社村属于外向型村落,地坑窑院落的修建呈明显的随机性,并常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以至于村落居住区域没有较为明显的界线。村落的最外延边界则是通过村落的农田形成柔和的边界。

柏社传统村落核心区沿三新公路呈南北向展开,内部被一东西街道划分,形成南北两个片区。其中南部窑院分布较为集中连片且居于村子中心地带;北部结合地形在胡同古道两侧有部分明窑(崖窑);中段东部主体为具有百年历史的明清古街区,村小学与其相邻。村子西南端为近年新建的村民住宅区。商业建筑主要分布于中心横向道路的两侧。

建筑特色

柏社村整体以下沉式窑洞为主,局部结合地形形成有部分靠崖式窑洞,形制有方坑式四合头、八合头、十合头、十二合头等多种。

柏社窑洞以原生的土结构居多,砖木结构居次,堪称为典型的生土建筑群。质量较好的建筑和有人居住的地坑院主要分布在规划地西侧,其它历史悠久的质量较差的古窑院零星散落在中心窑洞区。柏社传统村落现存地坑院225院,无论从数量、密集程度还是保护的完整度及典型性等方面都具有较突出的优势,加之窑院类型的丰富性,堪称天下地窑第一村,具有重大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主要景点

关中民居

柏社村关中民居


关中民居包括门房、上房和两溜下房。“房子半边盖”,房子后墙高5—6米,檐墙高3米,下雨时,雨水朝一边流。这种—边盖的房子,农村人叫“厦子房”。门房和上房为安间房。单进院落。门房一般用于客卧和厨房,上房为长辈卧室和客厅,两溜下房为子女卧室和储藏间。室内装修一般为草泥,后有纸浆,砂灰,天棚吊顶用竹席;地面为素土夯实,后为三合土或蓝砖铺贴。

下沉式地窑


下沉式地窑又称地坑院、天井院,俗称“地平线下的村庄”,“中国北方”地下四合院,这是中国民间创造的适合当地环境的一种特有建筑。



下沉式地窑是由原始社会类人猿以洞穴栖身演变而来的一种古老奇特的民居形式,汉、唐、宋及以后的文献都有记载,被誉为人类穴居文明史上的“活化石”。地窑受外界气候影响小,是天然的温度调节器,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建造简单、费用低廉,而且可以躲避战争带来的危害,是渭北黄土高原居民的理想居住方式。

下沉式地窑窑长13米,宽11米,深6.5米,八合头(八个窑洞)。改造以加固和贴护为主,上部窑面建造挡土墙,出檐瓦保护窑墙立面,室内用蓝砖铺地,白土粉刷。单进院落。该窑东侧南窑洞为出入口,西侧两窑洞为客房,东侧北窑洞为厨房和餐厅,北侧两窑洞依次为客厅、主卧,南侧两窑洞为家畜圈和卫生间。室内装饰以草室泥粉刷为主,地面用蓝砖铺设。

潘同氏烈女碑


清代潘同氏烈女碑,建立于清光绪年间,是为纪念烈女同翠英事迹,教育后代而立。该碑碑文系清末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贺瑞林撰文并亲笔书写的碑文。该碑曾遭到破坏,并被铺在一户农民大方门下成了铺地石。柏社的有识之士于2004年取出此碑并移归原处。该碑面中间刻书大字“潘烈妇碑”,右上刻书“复斋贺瑞麟”,左下刻“光绪甲申中秋吉日,李振棠惠敏树之石”。



历史文化

历史人物

习仲勋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习仲勋在柏社村组建地下交通站。该地下交通站已成为当地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基地。

节庆活动

端午节:农历五月五日为端阳节,食粽子,插艾叶,系五花绳,抹雄黄,带五色香包,看麦梢黄。

五豆节:农历腊月初五为五豆节,乡人用五种豆子熬成粥食,邻里互相赠送,现已演绎成炒豆豆。

腊八节:农历的腊月初八为腊八,吃腊八面。

传统技艺


秦腔、木雕、社火、琐呐、手工刺绣、剪纸、面花、纸扎等民间文化习俗,均在柏社村有长久的历史和影响力。



  • 秦腔班社

柏社村自古重视高台教化的说唱、戏曲艺术,宋元时期多以说唱演艺,明清多以戏曲演唱。明末柏社秦腔班社唱响关中北部,有时远赴甘宁演出。班社生、旦、净、丑、文、武乐队,行当齐全。秦腔班社大多为各地庙会、物资交流会、集市会、婚表大事演唱。

  • 唢呐

唢呐是吹奏的器乐,柏社唢呐的奏曲《百鸟朝凤》欢乐明快,《雁落沙滩》《祭灵》苍凉悲壮。

  • 社火

柏社春节期间,有耍社火的传统习俗。社火内容以舞狮、龙灯、走马、旱船、大头和尚、高跷、信子为主,兼以锣鼓、秧歌。社火节目大多短小精彩,部分内容涉及扮演戏文、神话故事、民间传统等素材。

  • 面花

面花是一种彩色面质雕塑艺术,涉及到质料、造型、配色、巧妙利用各种工具等诸多问题,经过精巧组合才能制作成面塑艺术品。面花的应用大多用于婚庆、喜得贵子、祝寿、丧祭等方面,其内容较为丰富,如龙凤、动物、花卉、寿果、故事人物等。

  • 纸扎

纸扎在柏社村有百余年历史,正月多以花灯为主,其内容多以动物、植物、花卉、故事人物为主。祭品纸扎其品种有花圈,金银山,筒纸,骡马等。

  • 木雕

木雕是柏社村较为高级的工艺制作,据传堡内古典民居中的雕深画栋、屏风挂匾,多为该村能工巧匠所为。

物产美食

柏社村以种植苹果、小麦、油菜、为主,特色美食有金线油塔、猪蹄等。


荣誉称号

2013年8月26日,柏社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

2019年12月31日,柏社村入选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

2021年11月,被陕西省民政厅拟公布为“2021年陕西省慈善示范社区(村)”。






更多资讯,请关注:陕西人网 http://www.renminnet.cn/
[关闭窗口] [返 回]
(分享)告诉好友:

按分类浏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人员公示 | 法律声明 | 发展合作 | 联系我们

服务邮箱:renminnet@163.com  电话:13310989168 / 18049013748

备案号:陕ICP备2021011798号 | 法律顾问:陕西律师事务所  |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凤和路2号西安方园工贸105室